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_每日信息

2023-06-07 13:21:55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和官方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同时,当前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包括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社会和社会新闻层面,形势则不太积极:房价持续下跌,银行断供持续增加;停工率和失业率飙升,失业者争抢兼职工作,一些地区的滴滴司机和美团外卖已经招满;各地开始允许摆摊……对“通缩”、“钱去哪了”、“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的讨论明显增加。

个人偏向悲观的解释,结合专家观点和个人认知,试从拉动GDP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消费萎靡

相较于投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

受三年疫情封控,整体经济环境等影响,企业招工减少、薪酬下降、就业形势严峻。4月份,16—24岁青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超过20%,必然导致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疾病等意外风险。同时由于家庭债务杠杆率维持高位,造成居民信贷疲软,优先选择偿还债务。

2023年3月第一波高峰结束后,普遍的欢庆被视为报复性消费。但受当前和预期收入下降限制,居民消费呈现明显的消费降级的特征:

人们优先购买生活必需品,其次是相对廉价、能立即产生愉悦的餐饮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减少相对昂贵的工业品消费,这也解释了制造业及其上游工业为什么持续疲软。用廉价商品和服务取代过去的高消费,五一全国旅游出行人数比2019年增加19%,旅游收入持平,意味着人均消费下降了19%;再考虑到2019~2022年国民生产总值累计增幅13.6%,二者相差达到33%,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之间出现背离,也表现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月份环比增幅数据累计仅3%。

考虑2015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接近腰斩,未来大概率将继续减少;社会压力下,人均健康水平普遍下滑;二次、三次以及未来可能多次疫情反复,新冠疫情风险未散;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的逐步替代,经济出现强力景气和修复前,政府的稳就业、减税等优先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很可能不及预期,消费修复不容乐观。

二、投资拉动作用已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突出。1978-2000年间,投资对GDP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28.3%,2001-2022年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了48.6%。

随着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GDP增速逐渐放缓,资本形成所拉动的GDP增速绝对值随之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过去两位数增长逐渐降至个位数。

1、房地产整体疲软

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房地产市场短期看金融,中期看规划和土地政策,长期看人口。

随着人口规模跨过增长拐点,政府坚持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行业高负债、重资产的经营模式、资金模式面临长期性和结构性转变。房地产投资受销售和融资状况影响较大,目前的情况大家也都感受到了,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仍然同比下降,土地市场总体上仍未走出低迷态势,房地产整体疲软,投资的乘数效应很弱。

2、制造业PMI继续回落

制造业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也是国际竞争力和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

5月制造业PMI为48.8%,PMI已连续2个月景气收缩,代表制造业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相关指标均出现回落,并降至荣枯线下,已达到年内最低水平。

经济学假设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面临消费萎靡等结构调整的情况,企业往往会选择主动降低债务、压缩成本、调整产能,目前大部分企业正处于“主动去库存”周期,新订单量和销售价格齐跌。

3、吸引外资并不乐观

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完善的产业链仍将持续吸引外资。但面临中美战略竞争、美元加息的国际环境,数据并不像想象中乐观,2023年1-4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折合735亿美元,下降3.3%。

“大多数美元LP已经3年没有来过中国。”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只有8支外币基金完成关账,外币投资案例数共88起,同比下降78.5%,募资金额共278.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7.5%。一方面可喜的是人民币基金在VC/PE市场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外币基金对中国未来的投资收益率并不看好。

4、民间投资持续低迷

民间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12年有民间投资统计口径以来,中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可以说是投资的主力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79570亿元,同比增长0.4%,基本接近零增长,民间资本的再投资能力、再投资意愿明显不足。

5、基建投资仍将是发力点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

自年初以来,各地工程项目集中开复工,施工进度加快,基建特别是新基建,仍将是各地拼经济的主要抓手。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今年基建投资增速预计同比增长8%-10%,2023年至今已累计发行专项债1.9万亿元,发行进度为50.1%,基建投资仍将是宏观经济的重要主线之一。

但是,在经济下行阶段,反复借助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刺激手段来提振经济仍然是有限制的,因为基础设施本身不自动创造价值,只有被充分使用了,降低了物流成本、信息成本或生活成本,才会参与价值创造。就像道路一样,企业或家庭如果充分使用,将创造很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如果没有人使用,产值就是零。

如果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很低,一方面会增加债务压力进而产生通货膨胀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将进一步挤出其他的社会投资,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部门的经济活动水平,导致基础设施实际创造的经济价值更低。

三、出口拉动受限

外部市场已很难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4%,外部市场相对而言非常巨大,容易实现出口拉动。而202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14万亿,已占世界19%,贸易顺差4.4万亿,2022年分别为121和5.9万亿,外部市场持续高速增长显然受限。

欧美经济体需求下滑影响显现。5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48.5%,再次回落至收缩区间;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4.6%,德国制造业PMI为42.9%,连续十一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全球贸易延续下滑,进口萎缩,5月国内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比4月下滑0.4个百分点。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5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0.8%和41.6%,比上月大幅下滑5.6和3.3个百分点。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低于31.0%,5月大宗市场整体走弱。价格因素将继续成为企业利润改善的主要拖累。

国际金融风险。美元升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全球高债务、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经济长期陷入低增长,俄乌局势演变、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科技贸易脱钩政策等都将加剧国际金融风险,影响出口增长。

四、总结

春江水暖鸭先知,民间投资是风向标。真正帮助企业尤其是民企恢复元气,如果社会投资层面没有信心的修复和实质性增长,很难说经济运行已经掉头复苏。

社会公平、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是发展的根本。希望政策出台更有前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施行可以更落地,更关注目标导向。

国家安全、产业安全、个人安全是前提。高度不确定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下,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个人安全是前提,如果与经济发展目标短期内有冲突的话,虽然确实很难取舍,短期的经济利益大的牺牲可能是必要的,家庭和个人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和预案。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