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解字:岂

2023-07-04 16:00:27

“岂”,繁体字为“豈”。 “豈”有两种读音, 一种读“起”音,一种读“凯”音。对于一字一义的华夏古文字而言,两种读音的字,就意味着有两个象形和两种含义的字。

我们先来看一看读“起”音的“豈”,古字象形为在豆型器皿中裁种的草本植物刚刚长出来的东西,到底是花朵呢?还是叶子呢?现在还看不出来,只能先做个猜测。古意是指对尚未明确的事物做个猜测、存有质疑的情形。


(资料图)

我们再来看一看读“凯”音的“豈”,古字象形为用牛皮制作的擂鼓被敲响的情形。古意是指军队征讨胜利返回,正在接受热烈庆祝的情形。

其实,以上两个字的古字象形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人可能认为两者比较像,所以混成了一个“豈”字。

显然,《千字文》提到的“岂”是指读“起”音的“豈”字。

从“岂”字的演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华夏古文字曾经历过重大的变化,以至于我们今天对大多数上古时代的古文字都难以辨识了,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时代变迁所致。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能有今天的文明都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传承的结果。因此,这些上古时代历经岁月风尘而流传下来的古文字,仍然是我们民族的根脉。

毫无疑问,华夏古文字是纯粹的象形文字,之所以象形、之所以能够象形,皆来自于华夏先民们孜孜以求地从真实的生活中持续提炼、酝酿、抽象、升华和创造的结果。生活是华夏古文字的创作源泉和坚实基础,也是华夏古文字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

象形,说明华夏古文字既具有追求美学的内在要求,又具备艺术升华的表现基础。真实、朴素、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经过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实践积累,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滋养着人们的身心。今天,我们有幸追寻到远古时代华夏祖先流传下来的古文字,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无论是否懂得,是否接受,是否理解,都必须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去追寻、去传承。因为在这个寻根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地感悟到历史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并从中得到人生前所未有的现实力量!

所谓“岂有他哉”,出自《孟子·告子上》:“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是指除了已经表明的意思外,再没有其它意思了。

与君共赏东汉刘桢的诗《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