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权杖到神王雪糕,上博考古展呈现江南古人的巧与萌

2023-07-27 19:24:58

良渚遗址,是本次杭州亚运会的火种采集地,也是实证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地点。上海博物馆近日推出“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这是继去年举办“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后,“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

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展品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其中,90%以上为珍贵文物,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长江下游是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发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讨其演进过程、特点及影响,将对深入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探讨中华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这也是博物馆人的使命担当所在,在厚重而深刻的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带领观众找寻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

本次展览汇集了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其中包括: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人首陶瓶,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和最重的凌家滩遗址石猪,良渚王的“三大神器”——“琮王”、“钺王”和玉权杖,迄今发现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透雕玉人首形饰,史前最精美的象牙制品——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古代先民的精巧技艺,另一方面,其中很多具象而写意的视觉形象,反映了他们质朴而独特的审美旨趣,在现在看来,显得很呆萌。

展览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版块讲述文明的故事,带领观众穿梭时光,走近东山村、凌家滩、良渚、福泉山等著名考古遗址,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

而今中国的考古学者已经能够大致描绘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受到了较多认同,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认为,长江下游早期文明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这里的“长江下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而是基于考古学文化特点构成的文化区域,主要以太湖地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宁镇、宁绍、江淮东部地区及皖江沿江平原等。

距今5800年,在长江下游流域的一些聚落群中首次出现了超大面积的中心性聚落,在居民人口数量、结构设施、大型建筑及高规格墓葬等诸多方面,处处体现着权力阶层对大量财富、资源的把持。聚落群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整合扩张,社会步入“古国时代”。

5300年前,良渚文化最终强势崛起,覆盖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并在浙江余杭规划建造了核心都邑——良渚古城,形成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玉为政治纽带,标识着权力与信仰的独特文明。可以说,长江下游的早期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从崧泽时代的厚积薄发到良渚文明崛起繁荣的发展史。

展览第一部分“古国文明”,通过崧泽时代的东山村遗址和凌家滩遗址,以及反映良渚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反山遗址、福泉山遗址和寺墩遗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其中,在凌家滩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重达88公斤的石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石雕。猪的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十分逼真。

作为得天独厚的稻作传统起源地之一,长江下游区域的水稻生产及耕作模式在崧泽·良渚文化阶段获得了迅速发展。到了良渚时期,以犁、镰、刀为代表的石制农具被系统性地广泛使用,成规模的水田管理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肉食方面,除了通过捕猎鹿科动物等野生资源补充蛋白质,猪更是作为一种可稳定获取的肉类被广泛饲养。

此外,水网密布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的先民也十分擅长利用渔网获得水产。可见江南地区“饭稻羹鱼”的传统饮食模式自崧泽良渚时期开始就基本确定了。“稻作文明”单元展现了崧泽·良渚文化阶段的稻作文明,展示了当时的各种农具,以及带有猪、鹿、鱼等动物形象的器物。

手工业专门化是早期国家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表现。当一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专职的手工业者,说明社会分工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崧泽时代,手工业产品最突出的是陶器和玉石器,到了良渚,在玉石制作、制陶、纺织、漆木、制骨等多领域都取得了空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的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少见的精品,说明崧泽先民在追求器物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审美与艺术创作。

玉因稀有而独特的矿物学属性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观念形态。琢玉从开采到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消耗着大量的社会生产力,更需要严密有序的社会组织来支撑。崧泽时代,除了提高了材料的辨识能力,玉也从简单装饰用途向着代表身份、等级的玉礼器发展。良渚文明对于玉器的热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们用玉来划分等级、区别身份、显示权力,创造了琮、璧、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玉礼器及其背后的礼仪系统,最终形成了一套不同阶层人群的用玉制度和社会规范。

可以说,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开创性的礼玉制度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玉器文明”单元展出的文物中,出土于凌家滩遗址的玉鹰,为“鹰—猪—太阳”合体的器物,造型独特,内涵丰富。而在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象牙权杖,堪称史前最美的象牙制品,通过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师的修复,这件脆弱精美的象牙权杖被首次完整清理出来公开展示。

为了配合本次展览,上博文创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和器形为脉络,策划了近40种文创产品,涉及服饰、文具、饮食和生活实用等多方面。考古系列盲盒将崧泽、良渚文化中典型的玉琮、玉璧、陶盉等文物藏入盒中,尘封的历史等待再一次显露,让观众在趣味探索之中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惊喜与不易。良渚文化玉器上经典的神人兽面纹,则化作沁甜冰爽的神王雪糕,观众在轻松品尝之余,也能体味良渚文化的古老与神秘。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